芝田镇2012年环境保护“十二五”规划
一、“十一五”环境保护工作回顾
“十一五”时期,是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,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。五年中,全县环保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转方式、调结构为主线,以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为切入点,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,通过实施结构调整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、工业污染治理、环境管理提升等措施,实现了环境保护从滞后于经济增长向与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,实现了环境质量由局部好转向总体改善的转变,实现了群众对环境保护较不满意向普遍赞许的转变。在全县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,主要污染物总量不断削减,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两项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,圆满完成了“十一五”环保规划既定的目标任务。
(一) 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任务超额完成
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县严格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,通过实施结构减排、工程减排、管理减排,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两条,淘汰落后水泥生产产能20万吨。拆除75立方米高炉一座,淘汰落后冶炼产能10万吨。逼退落后印染企业五家,淘汰落后印染产能10000万米;拆改燃煤锅炉30多台;新修建工业污染治理项目5个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,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.4万吨/日;加强环境执法,确保减排工程正常运行,全县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1946.89吨和250.55吨,较“十五”末削减48.85%和91.5%,超额完成了“十一五”期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4%和27%的目标任务。
(二)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
全县地表水水质逐年好转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县的8条主要河流的11个监测断面,其中10个断面水质常年达标,1个断面水质呈逐年好转趋势,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;河流综合污染指数相比“十五”末期大幅下降。黑河入渭口以及入黑河的7条支流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水质标准。“十一五”期间各水平年河流水质类别评价结果统计见表1-1。
表1-1 “十一五”期间各水平年河流水质类别评价结果
水质 类别 |
断面个数(个) |
占监测断面的百分比( % ) |
|||||||
2006 年 |
2007 年 |
2008 年 |
2009 年 |
2010 年 |
2006 年 |
2007 年 |
2008 年 |
2009 年 |
|
Ⅲ类 |
10 |
10 |
10 |
10 |
10 |
90 . 9 |
90 . 9 |
90 . 9 |
90 . 9 |
Ⅳ类 |
0 |
0 |
1 |
1 |
1 |
0 |
0 |
9 . 1 |
9 . 1 |
Ⅴ类 |
0 |
1 |
0 |
0 |
0 |
0 |
9 . 1 |
0 |
0 |
劣Ⅴ类 |
1 |
0 |
0 |
0 |
0 |
9.1 |
0 |
0 |
0 |
小计 |
11 |
11 |
11 |
11 |
11 |
100 |
100 |
100 |
100 |
达标 断面 |
10 |
10 |
10 |
10 |
10 |
90 . 9 |
90 . 9 |
90 . 9 |
90 . 9 |
黑河 |
Ⅲ类水域 ,达标 |
全县统计的十余家工业企业用水总量逐年减少,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6.43%增加至41.3%,提高了24.87个百分点;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下降。“十一五”期间全县工业污染源用水和排放情况见表1-2。
表1-2 “十一五”期间主要企业工业用水和废水排放情况
年 度 统计项目 |
2006 年 |
2007 年 |
2008 年 |
2009 年 |
2010 年 |
环境统计企业(家) |
14 |
13 |
9 |
11 |
12 |
用水总量(万吨) |
2009 |
467.1 |
191.8 |
67.5 |
67.48 |
新鲜水用量(万吨) |
1679 |
423.8 |
161.02 |
39.05 |
39.62 |
重复用水量(万吨) |
330 |
43.3 |
30.78 |
28.45 |
27.86 |
重复用水率( % ) |
16.43 |
9.27 |
16.05 |
42.15 |
41.3 |
工业废水排放总量(万吨) |
1416.5 |
408.8 |
156.02 |
38.75 |
38.58 |
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(万吨) |
1004 |
225.3 |
116.02 |
14.35 |
31.88 |
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( % ) |
70.88 |
55.11 |
74.36 |
37.04 |
82.63 |
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。2010年6月,周至县日处理1.1万吨生态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,日处理生活污水7000余吨 ,建成区70%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后达到《城镇污水处理厂综合排放标准》一级A标准。
(三)大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
开展“蓝天行动”、查处“冒黑烟”现象,推广型煤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。拆改燃煤锅炉,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。十一五期间拆改燃煤锅炉、茶水炉32台。强化扬尘管理,规范建筑工地施工和道路清扫,防止扬尘二次污染。
(四)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向前
秦岭北麓周至段生态保护成效显著。县政府高度重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下发了《周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秦岭北麓(周至县段)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》。由环保部门牵头连续8年开展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专项行动,防止了违法企业的污染反弹。加强了秦岭北麓的资源开发管理,落实了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,避免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。沙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正式开工建设,旨在打造风光秀丽的沙河生态景观廊道。周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,2008年通过验收。目前,全县正在积极创建“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县”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打了翻身仗,从2008年,每年禁烧率达100%,综合利用率逐年提升。黑河水源地保护取得较大成效,输送水量稳定,水质监测达标。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机构健全,基础设施完善,管护情况良好。园林绿地总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,2010年底,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42384.47平方米,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20%以上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.25平方米。
(五)农村环保迈上新台阶
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。“十一五”期间全县完成投资1352.15万元,累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4处,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。水务部门对安全饮水工程的饮用水进行定期监测,主要指标均能达标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种类主要是液化气、沼气和太阳能。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池7.2万个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7732个,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厕率32.14%。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0家,其中有污染治理设施的10家,占总数的25%。治理后的粪便污水均不外排,发酵后的粪便用于农田施肥,建有沼气池的养殖场更是实现了“畜-沼-农”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。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成果丰硕,共创建生态示范镇6个、生态村66个,形成县、镇、村三级生态建设网络,有力推进了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展。
(六)城市噪声控制进一步加强
区域环境噪声值呈下降趋势,但随着道路车流量逐年增加,交通干线噪声值稳定中略呈上升趋势。总体而言,“十一五”期间,通过对工业噪声、建筑施工噪声、社会生活噪声、交通运输噪声的综合治理,县域噪声污染状况得到较好的控制。
(七)固废管理全面推进
“十一五”期间,积极筹建周至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,在“十一五”末,垃圾填埋场工程已完成总体工程的80%,“十二五”初即可投入运行。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基本被综合利用,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%,剩余部分均被存贮及处置,达到了“十一五”规划的要求。截至2010年底,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,并严格按照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规定及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》要求进行管理。目前全县已有5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实现集中处置,3家医药制造企业的危险废物实现规范化管理和集中处置,危险废物的处理率达到100%,达到了“十一五”规划的要求。
(八)核与辐射管理不断完善
按照环境管理“科学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经常化”的要求,以核辐射安全为重点,不断提升辐射环境管理水平。完成电磁辐射污染源申报登记试点、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排查、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、持证情况专项检查及通信和供电企业专项检查等工作,对6家医疗机构发放了辐射安全许可证;加强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8枚放射源安全收贮工作的监管,消除了我县辐射安全隐患。